笔趣阁
  1. 笔趣阁
  2. 耽美小说
  3. 晚唐浮生
  4. 第七十五章 学子
设置

第七十五章 学子(2 / 2)


「泉州晋江县的。」张生说道:「小地方不值一提。」

李谟笑了道:「走遍千山万水张君阅历之丰远超我等实在佩服。」

「地方不靖山贼江匪甚多这可不是什么好经历。」张生苦笑道。

「此番来洛阳是为了明岁科考?」李谟问道。

「正是。」张生答道。

「考哪科?」

「本来踌躇满志想高中进士的。」张生叹道:「但与同辈一交流发现我的才学太差了。今年试着考一次若不成便考明经碰碰运气了。」

「张君何如此气馁?」李谟劝道:「多走走多看看多学学总能考上的。」

「承你吉言了。」张生的脸上终于有了些许笑容又问道:「听闻李君考的是营建士?」

「正是。」李谟说道:「我在国子监学的便是营建科侥幸在今岁考中了营建士。」

张生肃然起敬。

科考生源之中诸国学是一大来源。能进国子监的是普通人吗?那可是勋贵子弟的老巢啊。

张生的眼中升起几分热切的光芒再三邀请李谟去隔壁赴宴只听他说道:「「都是福建同乡慕洛邑风华正想结识下京城士子呢。」

李谟笑了笑不答反问道:「福建考生多吗?」

「不少。」张生想了想道:「与我同行的有七人听闻还有其他几批人。跟朝集使一起进京的人数最多有二十来人福、建、泉、汀、漳诸州皆有。」

快正月大朝会了各州朝集使都提前赶到了京城开始交际来往。作为名义上臣服大夏的福建镇哪怕做做样子各州也得派人进京奉献礼品参加朝会。

跟朝集使一起进京的学子自然可以公款吃喝坐的交通工具也是最好的可比单独进京的舒服多了。

「福建学子也愿意上洛考学?」李谟问道。

他是真的有点好奇因为福建实在太远了。王审知又有点关起门来做土皇帝的做派福建学子进京赶考确实让他有点惊讶。要知道这已经是大夏新朝了啊。

如果还是前唐诸藩镇学子入京考学李谟一点不惊讶。因为前唐立国二百八十三年深入人心至今很多偏远地方依然不知道大唐已经亡国了。有这种威望在学子想考一个前唐功名完全可以理解。

但大夏的功名现在也渐渐抢手起来了吗?

「不来洛阳能去哪里?」李生诧异地说道:「南郊祭天禅让的新朝开国气象也很不错。咱们节帅也是大夏臣子如何不来?」

李谟听了心中舒爽。

他知道大夏开国的程序一点毛病都没有。圣人先得授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再授诸道兵马元帅然后三辞三让最后南郊祭天登基称帝挑不出任何问题连摄政的唐淑献皇后都称赞今上是中兴功臣。

前朝之君都这么说了场面当真是做足了非常体面。

出于这个原因新朝的正统形象十分鲜明或许这便是福建学子大批入京考学的主要原因吧?若是个草台班子令天下人轻视却不一定有这么多人来了至少短期内不会他们得观望观望看看这个草台班子会不会很快完蛋。

「进士没那么好考。」李谟说道:「我诗才不行果断放弃了。总算在数学一道上还有点天赋取巧考了个营建士。张君若觉得进士难考明经也是不错的。」

「考了明经却不易得官。」张生苦笑道。

前唐之时外镇学子入京基本都是奔着进士去的。明经之类的杂科说实话含金量不高在长安很难得官回乡后也很难没法竞争得过地方豪强出身的文人。

藩镇其实是一个高度地方化的军政集团。地方豪强有天然的优势因为他们编织了密集的关系网。除非你用进士身份来以力破巧不然没机会的。

而且最好还是本地出身的进士。不然的话即便得到贵人赏识聘用你做了节度掌书记、幕府判官之类的实权官员也会人走茶凉。

安史之乱后很多名士展转于多个藩镇之间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不是他们不想在一个地方长久做下去实在是很难竞争得过地方豪强文人。恩主死了或者调走了他们往往就失业了现实就这么残酷。

「其实有些地方明经还是可以做官的机会很大。」

李谟突然说道。

「哪里?」张生眼睛一亮问道。

「安东府。」李谟说道:「我过了元宵节便收拾行囊准备出发了。张君不妨考虑考虑那边实在缺人。」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